来源:邦泰生物
发布时间: 2022-03-21
2121 次浏览
导语:近日,Shintarou Kimura等人发表在《Research Square》上关于NAD+的研究表明,在人体中静脉注射 NMN是安全且有益于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该研究结果为NAD+的市场应用情景获得了更多可能性。
l NMN通过人体静脉注射,人体耐受
l 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l 有效增加NAD+,不对器官造成显着损害
l 有助于预防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
当前,增加体内的NAD水平可以缓解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以及延长见健康的预期寿命的有效性已经在前人对NMN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近期对日本健康男士的临床试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口服NMN的安全性。但是,对于体内注射NM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不清楚。
首先,作者推测NMN可以通过静脉内给药安全地提供,因为它是体内产生的代谢物 [9]。
其次,NAD+已被研究为激活具有抗衰老功能的sirtuin家族蛋白所需的辅酶。 在sirtuin家族的成员中,sirtuin 1 (SIRT1) 以作为直接预防衰老的因子来进行研究。
此外,SIRT1 通过与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 kaput (CLOCK)-大脑和肌肉 Arnt 样蛋白1 (BMAL1) 和周期昼夜节律蛋白1 (PER1) 以 NAD+ 依赖性方式结合来控制昼夜节律,并将这些蛋白质去乙酰化以促进它们的降解。
基于以上,作者评估了静脉注射 NMN 后血细胞中 NAD+和 SIRT1的活性以及疲劳程度和睡眠质量。
此次研究共有10名健康的男性和女性被试(20-70岁),作者通过盐水溶解给被试静脉注射了NMN(300mg),并对其心电图、脉搏、血压,以及相关代谢标志物进行了监控,随后作者对被试的血液进行了检验。
l 改善睡眠质量
结果表明,静脉给药NMN前后5小时体重或体重指数无显着变化。静脉注射NMN 1个月后发现疲劳略有改善,但与给药前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与给药前一个月相比,睡眠质量显着改善(表1)。
l 不造成器官负担
之后,作者研究了静脉注射 NMN 后肝脏、心脏、胰腺和肾脏代谢标志物的药代动力学,因为静脉注射的药物可以迅速到达全身器官,并对特定器官造成负担。
首先,作者通过图1里的(a)(b)(c)(d)(e)(f)(g)(h)(i)评估了静脉注射NMN对肝脏代谢的影响。
然后,作者基于图1里的 (j) 评估了胰腺代谢;根据图 1里的(k) 和图 (l) 评估了心脏代谢;通过图1里的(m)(n)(o)(p)评估了肾脏代谢。
可见,在静脉注射 NMN 后 0.5、1、2、3 和 5 小时测量的血浆中肝脏、胰腺、心脏和肾脏相关代谢标志物水平与给药前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同样,在静脉注射NMN后0.5、1、2、3 和 5小时,对血浆电解质没有显着影响(如图2)。
此外,图3中对血液中红细胞(f)(g)(h)(i)、白细胞(j)(k)(l)(m)(n)、血小板和相关标志物(a)(b)(c)(d)(e)的分析显示,在静脉注射 NMN之前和 0.5、1、2、3 和 5 小时后没有显着变化(如图)。
l 总体NAD+增加
随后,作者测量了血液中 NAD+/NADH 的总量和 NAD+与 NADH 的比值,以确定静脉内施用的 NMN 是否可以有效增加血细胞中 NAD+的量。
在静脉内 NMN 给药后 0.5、1、2、3 和 5 小时测量的血液中 NAD+/NADH 水平显示,与给药前相比,NAD+ 水平从 0.5 到 3 小时显着增加(图a),并且显着总 NAD+ 水平增加,给药 4 小时后除外(图b)。
相反,由于测量值变化很大,因此无法准确测量 NADH 水平(图5,(c))。
l 核SIRT1的激活增加
为了抑制衰老,sirtuin家族蛋白应在其水平升高期间将NAD+作为辅酶使用[14];因此,作者试图确定被认为对衰老特别重要的 SIRT1 是否通过静脉注射 NMN 被激活。静脉注射NMN后,核SIRT1在NMN 给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倾向于被激活,类似于NAD+水平的增加(图e);但是,由于测量值的变化很大,因此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细胞溶质 SIRT1 激活在 NMN 静脉给药前后几乎没有变化(图f)。
总之,作者的临床研究表明,300 mg的NMN给药是人类耐受的,因为它在静脉内注射时不会对血细胞、肝脏、胰腺、心脏和肾脏造成显着损害,并有效增加血细胞中 NAD+ 的量 。
此外,静脉注射 300 mg NMN 可能有助于预防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因为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SIRT1可能被激活。
文献参考:Kimura, Shintarou, et al. "Intravenous Uptake of NMN is Safely Metabolize and Increases NAD+ Levels in Healthy Subjects." (2022).